秦国鑫 :千年大计筑雄安
回望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从三国时代开始到南宋完成南移,在长达千年的历史过程中,都呈现出中国经济南北转换的格局,秦淮以南始终是经济相对发达的区域。1127年的“靖康之变”,北宋为金国所灭,南宋偏安江南。从北宋到南宋的交替,实则是北方经济相对于南方经济衰落的开始。在此后的数百年间,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显著超过了黄河流域与其他北方区域,中国经济长期呈现出南强北弱的态势。
现代以来,我国的经济重心也主要聚集在长三角、珠三角等东南沿海一带,秦淮以南的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等省代表了中国经济的发达程度,即使是大西南地区的重庆、四川、广西、云南等省市的经济发达程度,也远远超过了秦淮以北的陕西、山西、内蒙古以及东北三省,中国经济南重北轻、东富西贫的差距十分明显。
新中国刚成立时,我国的经济重心曾一度在东北和华北地区,主要发展重工业;改革开放后,经济重心逐渐南下,南北地区经济失衡开始加剧。南北区域经济的失衡不利于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更不利于北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背景下设立雄安新区,旨在通过谋求京津冀城市群的崛起带动整个北方经济发展,有助于调整全国经济的战略布局,促进南北经济均衡协调发展。
北京的核心功能定位是“四个中心”,即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在这四个核心功能之外都是“非首都功能”。北京作为首都,聚集了过多的非首都功能:北京是中央政府和国家各部委所在地,也是众多企业总部集聚地,教育、医疗资源密集,从而吸引了大量产业和人口。作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集中承载地,是建设雄安新区的初心和使命。
“建设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要踏实努力,久久为功。”建设雄安新区,需要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各领域改革开放前沿政策措施和具有前瞻性的创新试点示范项目在雄安落地,努力建设新功能、形成新形象、发展新产业、聚集新人才、构建新机制,使雄安新区成为新时代的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
“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是党中央要求雄安新区建设必须恪守的理念,“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要求。践行这一理念和要求,有利于增强雄安新区对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吸引力,使北京大量高科技产业以及央企总部迁入雄安;有利于引领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技术等高端高新产业向雄安聚集,在北方重塑一个类似于浦东新区和深圳特区的经济中心。
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有效缩小了东西部差距,但南北经济的失衡状态尚未有效破解。“雄安新区”之所以被称为“千年大计”,旨在重振北方经济,使中国经济南北发展更趋均衡。重振北方经济、缓解南北失衡,有利于中华民族的长治久安与完整统一,这正是雄安新区“千年大计”的历史意义所在。
(作者系原《中国财经》编辑、首席记者;《三峡周刊》副总编辑)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网络转载,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删除。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